侬队网 文化古城 生态蒙山

查看: 221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美”“丑”之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0 0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说人类社会这几十年里统治电影银幕和电视荧屏的女性形象以“窈窕淑女”式的主流美女为主,那么毫无疑问,近几年来以Betty为领军人物的“丑女孩”们,打了一场异常精彩的翻身仗。那么,丑女为什么这样红?

丑女大翻身
    如果说人类社会这几十年里统治电影银幕和电视荧屏的女性形象以“窈窕淑女”式的主流美女为主,那么毫无疑问,近几年来以Betty为领军人物的“丑女孩”们,打了一场异常精彩的翻身仗。这场“美”与“丑”的激烈碰撞,几乎波及世界各地,在不断刷新收视纪录和点燃人们激情的同时,也唤醒了每一个普通人对自我定位的思考。“丑女”们的魅力何在?是蓬乱的发型下闪烁着的智慧火花吸引了观众,还是稚拙的服饰也无法掩饰的美好心灵感动了我们?不妨来看看各国知名的丑女孩,也许你会发现,她们的确无比可爱。

拉美版:最真诚的丑女
    对全球的“贝蒂”们来说,拉丁美洲是她们共同的梦开始的地方。哥伦比亚的电视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此后共发展了十余家电视台,其中20%由国家管理,大多数电视剧走的是正剧路线。然而,哥伦比亚的影视剧绝不是墨守成规的批量产品,自从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拉美电视人把“艾克莫达时装公司”董事长秘书的职务交给了朴实的贝蒂,她便在电视剧内外掀起了一股魔力狂潮。兼具漂亮履历、抱歉长相和一副热心肠的贝蒂在机缘巧合下卷入了公司复杂的人事斗争,和年轻英俊的董事长展开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破茧成蝶发现了更美丽自信的自己。这个当代的灰姑娘童话在拉丁美洲播出时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盛况,前一天的电视剧剧情甚至会成为第二天的报纸头版新闻,比起我国87版《红楼梦》的热映有过之而无不及。

    哥伦比亚版贝蒂并不是一位真正的丑女,但她的真诚还是促使这一类丑女形象一炮而红。声名远扬的贝蒂从此走出国门,在西班牙、墨西哥、德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三十余个翻拍版本中巡演。虽然该剧也出现了拉美电视剧里常有的富翁情节,而且贝蒂最终还是要靠变美丽来获得新生,但它大胆并且恰当地挑战美女如云的哥伦比亚传统审美思维,折射出拉美女性的地位在新时代的变迁,成为许多电视剧迷的最爱。

    有的观众在看过制作精良的美版之后对原版贝蒂制作上的粗陋之处冷嘲热讽,而并不清楚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产品市场上一样有着“买方市场上的卖方”的无奈。事实是没有这部略显稚拙的《我是贝蒂,我很丑》的版权出售,之后的翻拍版都将成为空谈,而无论身在何方,女演员亚安娜.奥罗斯可的“粗框眼镜+牙套+不入时的着装”的样子都成为“丑女”的标准扮相,“普通人VS.时尚圈”的矛盾也被确立为这一题材的基本戏剧冲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00:45 | 只看该作者
ABC版:最时尚的丑女
    毫无疑问,ABC(美国广播公司)翻拍的Ugly Betty是全球范围内认知度最高、最具时尚气息的一版丑女故事。当贝蒂成为纽约皇后区一个移民家庭中的女孩,走进曼哈顿市区浮躁虚荣的时尚杂志社时,注入了美国精神内核的她已经脱胎换骨。吃着高卡路里食品长大的贝蒂穿不下这个故事里的普拉达,风流倜傥却敏感脆弱的老板丹尼尔也绝不是她的真命天子,在外表就是一切的Mode杂志社,她注定是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她有着典型的美国移民的烦恼:多年前偷渡而来的父亲的签证纠纷,安全感的缺乏,作为有色人种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艰辛。但是贝蒂的消极情绪永远会在一集结束之前消失,每当她戴好眼镜,灿烂微笑,去迎接难堪的挑战时,观众无不暗暗赞叹:好样的!

    美版贝蒂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对当今各种新鲜社会现象的广泛涉猎:为了一夜成名而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老牌编辑,不认同自己的社会性别而选择做变性手术的富家公子,为救家人而代人受孕的善良设计师……“个性自由”带给人的诱惑和威胁既构建着同时也消解着传统的“美国梦”。因而剧中对家庭观念的强烈呼唤、对“内在美”的讨论和肯定就更成为能打动普通人的重要因素。

    尽管号称把矛头指向时尚圈的虚伪,但剧中大量堆砌的梦幻般的时尚元素还是更容易让人对时尚界产生朦胧的向往而非清醒的认识。你可以不知道饰演头号反派威廉米娜的演员正是演唱过《风中奇缘》动听的主题曲Color of the wind的歌手、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美国小姐”凡妮莎.威廉姆斯,但你很难认不出前来客串的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和娜奥米.坎贝尔,更不会认为她们惊艳的登场、性感的时装是丑陋的。相反,孩子们很可能像剧中演的那样为了光鲜亮丽的外表而决心节食,并且反感所有表面不够美的东西。事实上,如今已经拍摄到第三季的贝蒂的穿着也愈发符合主流审美标准,本剧的时装设计师这样解释—毕竟她在时尚杂志社已经待了2年了嘛。令人诧异的是,就在剧情渐入佳境的第三个年头,Ugly Betty竟然因为收视率下滑面临停播的窘境。套用剧中贝蒂父亲的台词,“成长并不意味着做出正确的举动,而是要面对你做过的决定”,ABC版贝蒂以后的路怎么走,我们拭目以待。

韩国版:最煎熬的丑女

    在我们的邻邦韩国,丑女题材要在高超的美容技术打造的靓丽世界中崛起,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韩国影片《丑女大翻身》就将视点聚焦在“整容美女”和“天然丑女”的对垒上:善良的汉娜有着天籁般的嗓音,无奈由于近两百斤的体重没有登台演出的机会,只能在幕后为人代唱。支撑着“不能停止吃饭和恋爱”的她把假唱进行到底的精神动力是唱片公司里帅气的经纪人相俊。无意中听到相俊对自己形象真实看法的她彻底崩溃,决心通过整容重塑自我,她找到了长年在收费电话上聊天的人—一个给自己的妻子做了整容手术却对婚姻产生了强烈恐惧的医师—来帮忙。

    一年后,汉娜走出医院,化身骨感美女珍妮,以“纯天然”的身份走红歌坛,还开始和相俊交往。两个人谈心时,她才知道相俊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友是整容手术的产物,结果再次陷入煎熬。当真实身份被戳穿,汉娜面临着再也无法找回的灰色却真实的过去,终于做出抉择,向媒体和“粉丝”们道出所有整容女孩的心声。

    高度繁荣的韩国整容业兴起于汉城奥运会期间,进入新世纪以来凭借唯美的韩剧的推动,在整个亚洲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伴随人造美女数量的激增,社会对整容行业的态度从热捧到反思:抽脂和硅胶打造的“美”显然不是自然之美,美丑与真假的标准从此该怎么衡量?明星靠整容维持人气不能被简单地看做一种欺骗行为,不过,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对年青一代是否应该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又是什么深层原因造成了现代人对自身形象普遍不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时候这个“美”字指的是外在美。有观点认为,社会中的大男子主义传统越根深蒂固,外貌至上的观念也就越严重。在这种环境中,为了得到社会认同,许多人为了地位、经济利益甚至人际交往不得不对自己的面庞“拔刀相向”。汉娜的煎熬不是个例,而是许多徘徊在“整”与“不整”边缘的年轻女孩共有的困扰。原汁原味的青涩之美在今天似乎已经不流行了,谁能告诉汉娜们到底该怎么选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00:4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版:最受争议的丑女

      2008年中国内地播出的电视剧中,大概没有一部能像《丑女无敌》那样,同时引来如此热烈的追捧和如此残酷的口诛笔伐。虽然剧中一些卡通化的表演已经跌至“山寨”水平,为了插播广告方便,干脆把背景直接换成广告公司的设定也相当“雷”人,但需要明确的是,“林无敌”的故事版权是中国制片方从墨西哥的电视台正式购买的,因此和某些直接抄袭国外热门剧剧情的真正的“山寨剧”有本质区别,这也开创了中国电视剧制作的一个先河。

    “无敌”的剧情走向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第一季在人物形象和性格设置上显然也有靠拢拉美版的嫌疑,但是许多观众仍然愿意每晚准时坐到电视前,这和该剧在情节上的成功“汉化”分不开。全剧开篇,林无敌手握名校经济学硕士学位证书却甘为秘书,“我已经不指望一毕业就能学以致用了……我得赶紧自力更生,秘书虽然是个小职业,但好歹也是白领啊!”这番话的确是当今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应届毕业生的真实想法。林无敌的家庭环境和其他版本相比也具有中国特色,她的父亲不会讲什么有哲理的话,不会告诉她“放手去做你自己”,但是女儿被欺负时一定要挺身而出,“护犊心理”既可爱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理念中的不足:子女和父母之间缺少沟通,而且双方谁也没得到真正的独立。

    《丑女无敌》的另一个贡献常常在媒体介绍中被忽略,那就是它是中国首部以“季”而非“部”为单位播出的长篇电视剧。这一字之差决定了电视剧和观众的互动性,也改变了传统的一部好剧你播我播全国都播直到观众审美疲劳为止的播映方式,转向了一部剧专属一个电视台、拍播一致,是向交互性较强的美剧学习借鉴的一种尝试。当然,《丑女无敌》目前的“一季一播”和美国电视台一周一集、在制作过程中就及时吸取观众意见的季播剧有着明显的差距,但由于这样制作的成本不低,作为普通观众还只能寄希望于湖南卫视这样资金雄厚的商业大台先吃螃蟹。

    作为一部立志拍到400集的长剧,《丑女无敌》的前方充满未知数,如果能推动先进的影视制作形式在中国广泛传播,它的热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丑女”的全球化与地域化

    全球化研究者认为,全球化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其中,各种文化形式由于“融”和“异”两种相反的力量而在全球互动、趋同的过程被称为文化全球化。“丑女现象”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展现了当今“世界媒体”的惊人力量。但是有理不一定走遍天下,“丑女”影视剧的成功,既要归功于故事抓住了人们对这一题材的认可,也要感谢各国的制作人员在引进时进行的“本土化”处理。比较不同的丑女版本,观众会发现,它们其实已经回归了各自的国民文化风格,不再是“舶来品”,全球化与地域化实现了良性共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00:47 | 只看该作者
辛德瑞拉丢了水晶鞋——“丑女”题材的接受心理

    虽然不排除少数人打着幸灾乐祸的小算盘观赏“丑女”们在荧幕上屡屡受挫,但“审丑心理”远不能解释人们对贝蒂等角色发自内心的喜爱。归根结底,在所有二元对立中,“美”与“丑”是最难评说的。为了维护一个秩序社会的稳定运转,人们所能做的是通过各种法律规范及伦理道德对善与恶、是与非、好与坏作出界定,尽可能保障每个个体的利益。但是美或丑却难以用简单的量化标准定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作出的美丑评判,往往首先针对外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历史中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观念影响。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美名传扬已久的无盐、孟光等“丑女”形象,但她们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变相补充:即使“无貌”,有德也行。德是什么?是身为女人一切要为夫君着想。社会发展到今天,两个外貌或年龄上存在巨大落差的人走到一起还是要面临非议,而且人们对女性相貌的要求始终比对男性更苛刻,类似这样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隐藏得更为深刻的歧视。

    抛开性别因素,“美”和“丑”的矛盾双方,也是从诞生之日起就困扰每个生命的两面。外表上的“丑”并不会伤害身边的人,但是外部世界通过种种对榜样的宣传,于无形中教导我们活着就要变得更“美”,使得许多人陷入是否要改变自己本来面目的疑惑中,越来越不爱自己。其实在标尺的中间确实存在着“不达到最好”的自由,人的一生游走在两极之间,往往会忘记最快乐的那个点是“平衡”。真诚可爱、坦诚热情的“丑女”们身上恰恰具有发现这种快乐的素质,她们欣然接受自己的样子,原谅身边那些仅仅通过外貌来评价别人的人,重新唤起人们对本色的崇敬。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白天鹅的憧憬,但所有和生活磕磕碰碰、慢慢长大的人一定会有丑小鸭情结。不会说谎的傻、远远暗恋的痴、不懂世故的呆……这些“丑陋”、“愚蠢”的瞬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财富。只有越来越世故、越不自爱,心才会真的变老变丑。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学习重新认识自己,我们并不孤单。
     
5
发表于 2009-4-10 01:20 | 只看该作者
羞得可爱
6
发表于 2009-4-10 09:13 | 只看该作者
美与丑,只不过是视觉上的差异。
7
发表于 2009-4-10 12:14 | 只看该作者
湖南电视台柱全国最熟做山寨喔.日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免责申明 | 删帖申请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8-2023 侬队网(Www.Nongdui.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桂ICP备08100878-11号  桂公网安备:45042202000001号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侬队网

GMT+8, 2024-6-3 11:00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8-2016 nongdui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