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队网 文化古城 生态蒙山

查看: 22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网络文学,离茅盾文学奖有多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9 0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蒙山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了解更多蒙山资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网络文学=“文学注水肉”? 网络文学曾被乐观者誉为“新文明的号角”,也曾被悲观者斥为“言语的垃圾”。在热闹、争议和疑问中,网络文学一路磕磕绊绊地走来,“注水”的隐忧一直以来都是挥之不去又难以回避的一道伤疤,甚至被冠以“文学注水肉”的称号。    9月19日晚,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在互联网上风生水起的网络文学,与此中热闹没有多少关联,多少显得有些“落寞”。本届茅盾文学奖首度吸纳网络文学作品参与评选,一共有7部作品参评,结果无一斩获,除《从呼吸到呻吟》、《遍地狼烟》、《青果》在第一轮投票中冲进前81名外,其余均名落孙山,仅仅是在176部参评作品名录上露了一下脸而已。
    两千年与二十年的“比拼”
    网络文学落选于全国性文学评奖并非首次,去年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茅盾文学奖中同台竞技,从目前的情形看是难有胜算的。究其原因在于,从评奖性质上看,这两大文学奖项说到底还是属于“专家奖”的范围,其评选的机制和遴选标准都是基于文学传统和社会期待而设置的,是纯文学的“精英奖”。如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要求作品拥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注重思想的深刻内涵,要有切入社稷民生的历史担当和人性温暖,以及艺术审美的精致与创新等。这些显然不是网络文学的强项。
    “自娱以娱人”的网络写作,其长处不在于精致和深刻,而在于市场、大众、草根的认同和广泛参与。从《诗经》算起,我国传统的精英文学已经走了两千多年,而汉语网络文学的成长期满打满算还不到二十年。两种文学的创作方式、功能模式、发展水平和品相质地都存在较大差异,现在却要求用同一个评价标准去衡量,网络文学显然处于弱势。
    且不说这次参评的几部作品是否真能代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的创作实绩,单就本次参评作品要求必须是已经完成并公开出版的纸质出版物而言,这个前提就基本上预设了网络小说的“命运”。因为网络小说可以是超文本和多媒体的,文字叙事可以连载和续写,其生命活力永远存活于网上,点击率才是网站、写手和网民品评作品的基本“标的”。
    于是,就难免出现这样的质疑:既然参评的网络小说都没有走得更远,茅盾文学奖是否过于“阳春白雪”了?
    是的,茅盾文学奖就是文学界阳春白雪式的“专家奖”或“精英奖”。吸纳网络小说参与这种评奖是必要的,作为数字传媒时代最具大众趣味的网络文学落选于这样的奖项也属正常,没什么好抱怨的,不属于常识以外的意外。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抱团取暖”
    需要关注的也许是网络文学参评茅盾文学奖背后的意义,即对于优化当今文学生态的意义和对网络文学本身发展的意义。
    茅盾文学奖对网络文学敞开大门,意味着传统文学对网络新媒体文学的身份认可和资质接纳,有助于改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彼此观望、不相往来的格局,实现两种文学相互交流,加深了解,切磋砥砺,融合互补,促进网络写手学习传统文学、了解传统作家,也引导传统作家和评论家走近网络文学、了解网络写作,从而改善和优化媒介融合语境中的文学生态,让两种文学在有些低迷的文学市场上“抱团取暖”,共创繁荣。
    恰如有网友所言,当代文学经历的“网络洗礼”,既能使陷入瓶颈的传统文学获得重现辉煌的机遇和力量,亦能使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学提升审美与文化素质。不断借鉴传统的网络文学和不断亲近网络的传统文学,通过茅盾文学奖这样的社会关注度很高的比对平台,让传统文学意识到,文学有关人的心灵,从来可以由不同的道口进入,网络霸权不好,媒介歧视也不对,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
    对于网络文学而言,也可以在这个机会均等的评审中检视水平,看出差距,意识到作品未能入围,不在于它是否出自网络或有网络的特征,而是少了一些文学的品质。这样,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就可以从昔日的观望、对视走上了解、交流、融通和互渗互补之路。这对于整个中国文坛来说,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
    网络文学要练好“内功”
    参评茅盾文学奖是网络文学认识自身、提振信心的机会。相对于传统写作,网络作家更善于用市场的敏感捕捉读者心理,挖掘阅读快感,其旺盛的创作激情、天马行空的想像力、狂欢化的叙事方式、神话式的宇宙观构建,还有语言的趣味化、抓人的故事结构与情节的速度感等,让网络文学成为一支成长性极强的文学新军。
    统计表明,我国网民总数已超过4.85亿,网络文学的写手人数、原创作品存量、在线阅读人群和文学网站的访问量屡创新高。数字技术和传媒市场的双重力量,已经在昔日的文学广场上扬起了一面网络文学的新旗帜,传统的文学规制和原有的文学格局正遭遇技术传媒的重整,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坛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已超出文学本身,应该将其放到“国家文化战略”和“一代人的成长”这样的大命题下来看待其更为深远的价值。
    同时也不能不看到,今天的网络文学虽然在“量”上已经占据文坛的大半壁江山,但在“质”上还无法与传统文学抗衡。网络文学要成为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有价值承载的历史节点,在拥有数量的同时还拥有质量,或者在赢得受众的同时赢得尊重,进而从点击率、注意力走向影响力和文学创新力,还需要消除自身的一些局限。
    譬如,文学性的匮乏、承担感的缺失和对市场的过度迎合,就是网络文学创作需要克服的最大“短板”。网络上发表作品“门槛”很低,作者艺术素养良莠不齐,匿名化的自由写作使得网络写手一身轻松却又过于轻松,以至于让许多人放弃了文学应该有的艺术承担、人文承担和社会承担,出现作品意义构建上的价值缺席和承担虚位。原创文学数量庞大但作品的总体质量不高,作品低俗和写作“灌水”严重困扰着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使得有“网络”而无“文学”,或则“过剩的文学”与“稀缺的文学性”形成的鲜明反差。
    再如,技术传媒文化资本的市场逻辑与文学创作的价值理性出现落差时,怎样把握二者间的平衡?现如今,签约写手的有偿写作和网站藏品的付费阅读,在产业上似乎找到了有效的盈利模式,但其所导致的作品“越写越长”的商业注水现象,以及阅读市场细分后的“类型化写作”过剩等,有可能把网络文学引向一个狭窄的小胡同。背弃文学价值原点的审美约定,淡化创作要关注现实生活的艺术责任,导致一些网络作品缺少深邃的社会意义、人生感悟和深层的文化积淀。如果能解决好这些问题,网络文学所赢得的就不仅是文学的身份或某一个奖项,还有文学的意义和读者的尊重。(作者:欧阳友权 /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2
发表于 2011-12-9 09:18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免责申明 | 删帖申请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8-2023 侬队网(Www.Nongdui.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桂ICP备08100878-11号  桂公网安备:45042202000001号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侬队网

GMT+8, 2024-12-4 01:30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8-2016 nongdui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